看不見的硝煙正彌漫在中美新能源汽車業上空,雙方爭奪的焦點是尚處于研發期的新能源汽車核心零部件技術。
日前,美國兩位參議員對中國電動車技術條例發難。卡爾·菜文和戴比·斯塔比諾正鼓動美國政府干涉中國電動車技術條例,因為該條例將阻礙美國車企進軍中國電動車市場,兩位參議員稱,“該條例將要求在中國生產電動汽車的車企達到“熟練掌握”汽車零件生產的水平,中方可能要求混合動力和電動車零部件國產化。
業內人士指出,這或將引發第二起中外汽車零部件政策的貿易保護戰。因為中國主管部門正有意加大新能源汽車核心零部件的控制力。4月1日,國家發改委發布了《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修訂征求意見稿)》(下稱“征求意見稿”)。該征求意見稿明確指出,“新能源汽車關鍵零部件,外資(持股)比例不超過50%。”這也是中國主管部門首次明確規定新能源汽車關鍵零部件合資企業的股比。
跨國車企如坐針氈
征求意見稿一發,即在汽車零部件業掀起軒然大波。昨日,德爾福中國高層告訴記者,“德爾福很關注這一政策,希望政策最終令年經的中國新能源汽車業健康發展。”而一位跨國汽車學部件巨頭中國高層著到后,態度截然不同,他迅速將此文轉發給同行,并哀嘆:“這哪里是鼓勵外商投資新能源汽車關鍵零部件領域,更像是限制,否則怎么會有50%股比規定這一條。”
跨國汽車零部件企業高層的擔心,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第一,新能源汽車核心零部件最終不得不國產化、合資化,否則可能很難拿到項目。
該跨國汽車零部件巨頭的一位中國高層表示,“整車廠如想上馬新能源汽車項目,可能需要自查或向主管部門提供相關證明,比如關鍵新能源汽車的核心零部件國產化率。如果沒達到,可能項目無法獲批。”他并發問:“征求意見稿幾乎一網打盡了新能源汽車核心零部件領域,這是否意味著所有相關核心零部件都必須實現國產化?
據了解,征求意見稿不僅明確列出了各類核心零部件種類,且列出各品種的具體標準,如“能量型動力電池(能量密度z110Wh/kg.循環壽命2000次),電池正極材料(比容量150mAh/g.循環壽命2000次不低于初始放電容量的80%),電池隔膜(厚度15-40pm,孔險率40%-60%):電池管理系統,電機管理系統,電動汽車電控集成:電動汽車驅動電機(蜂值功率密度22.5kW/kg,高效區:65%工作區效率280%),車用DC/DC(輸入電壓100V-400V),大功率電子器件(IGBT,電壓等級2600V,電流2300A):插電式混合動力機電耦合驅動系統:電動空調。電制動、電助力轉向:怠速起停系統;輪酸電機系統、燃料電池堆及其零部件,車用儲氫系統,車載充電器,非車載充電設備等”。